| ||
短文敘述忽忽為街貓馬小三等命名、記錄生活故事及爭取生存機會,並說明塑像是為「留下忽忽尋常例行的餵貓身影,紀念一段人對其他生靈的尊重和高貴的實踐」。 得年四十九歲的「忽忽」林蔚伶,從事影視、文學創作,也參與舞台劇演出,十一年前她租住淡水老街後,持續風雨無阻餵流浪貓。 二○○八年淡水老街有餐廳業者要求政府捕捉流浪貓,忽忽、朱天心等人為淡水街貓請命,前台北縣長周錫瑋應允停止捕捉,並由縣府為淡水街貓拍宣導片,忽忽也為淡水街貓製作地圖日記,為卅多隻街貓記錄身影。 不料前年十二月廿二日晚間忽忽餵貓徒步返家時,遭一名大學生騎機車撞成重傷,五天後宣告不治。朱天心事後在聯合報副刊發表「我的街貓朋友忽忽」悼念文章,寵物貓攝影達人王瓊賢與朱天心、朱天衣姊妹等貓友奔走,為忽忽與貓在淡水河畔立塑像。 經周錫瑋請前縣府顧問謝秀棋接洽數位藝術家,終獲王秀杞應允承製。塑像今天將在淡水捷運站後方榕堤餐廳附近河畔石椅立像。 籌募一百五十萬元製作經費的王瓊賢說,立塑像不只是紀念忽忽,而是留下淡河水畔曾有人與動物和平相處的身影,讓遊客能感受人與街貓的故事。 【2011/06/14 聯合報】 |
貓朋狗友鳥事人家
2011-06-14
愛貓作家忽忽 淡水立像伴貓
2010-11-23
淡水河岸人文記憶 忽忽與貓銅像動工
【北縣訊】臺北縣長周錫瑋22日上午出席淡水鎮榕堤水灣餐廳舉辦「忽忽與馬小三」戶外藝術銅像動工典禮,紀念已故身亡筆名「忽忽」的女作家林蔚藉由藝術銅像設置,提醒世人尊重生命,讓人與動物能永遠和平相處。
周縣長表示,與忽忽在孩提時就已認識,長大後彼此忙著學業與事業而失聯,直到作家朱天心舉辦「搶救淡水倖存貓」聚會中才再度見面,她向縣府建議,為尊重生命,請不要捕抓街貓。縣府也允諾淡水停止捕貓,並由專責單位負責貓隻絕育工作,讓淡水街貓有生的尊嚴。今天設立這銅像不僅是紀念忽忽,同時也象徵新北市動物保護里程碑。水有貓志工隊表示,去年底忽忽因餵食街貓而車禍身亡,好友認為這段人、貓共存的故事散發溫暖,因此這座人與貓為銅像主題的公共藝術與淡水風景結合,希望不只提升淡水人文藝術,更能宣達人與動物和平共處的概念,期望在愛貓、護貓的同時,也能將貓設定成淡水觀光的主角。
作家朱天心表示,今天設置「忽忽與貓」銅像的意義,是針對任何生命都應給予尊重。水利局表示,將提供淡水榕堤水灣餐廳旁石椅作為銅像設置地點,花費新台幣150萬元,由三芳化工與野崎君子文教基金會捐贈,並由名雕塑家王秀杞所設計。雕塑家王秀杞表示,雕像藝術的設計,是希望藉由忽忽所譜出大愛的旋律,透過高低起伏的節奏,交織出忽忽與馬小三的戀曲,確定物、我共存的人道真理。參與「忽忽與馬小三」藝術銅像動工揭幕活動除周縣長,忽忽母親周碧蓮女士、淡水鎮長蔡葉偉、銅像捐贈人代表林世棟、作家朱天心、雕塑家王秀杞、蕭美琴、野崎君子基金會代表、三芳化工代表及淡水愛貓人士等人皆到場觀禮。
新聞日期: 99.11.22 發佈單位: 臺北縣政府新聞處 發佈類別: 北縣新聞
2010-09-13
忽忽與貓銅像 將依偎淡水河畔
2010-01-10
忽忽走了 塑像永遠守護淡水街貓
2010-01-05
動物鼻子/忽忽淡水貓地圖1:土地廟
動物鼻子/忽忽淡水貓地圖1:土地廟
【聯合報╱忽忽】
2010.01.05 03:48 am
2009 年10月,透過愛貓作家隱匿的介紹,繽紛版和元老級淡水街貓守護者忽忽聯繫上,邀她為新年度「動物鼻子」專欄撰寫一系列貓咪故事。忽忽欣然答應,回了封簡 信:「我有一個出淡水貓書的計畫,暫名為《忽忽淡水貓地圖》,是我這四年來在淡水餵街貓的故事,屆時再詳細告訴你。」
12月7日,她來了第一篇稿子,終於讀到她口中「這些年來沿著河岸餵養的街貓」裡第一隻貓,正興致勃勃期待見到第二隻、第三隻……卻傳來 12月27日她因車禍意外過世的消息。這動人的開篇,不得不成為美麗的句點。其文其行動,開啟許多「人族」(朱天心語)重新觀照他族動物、學習與牠們有情 共處的第一課,「淡水貓地圖」的故事不會就此停格,溫暖的情節將繼續延展下去……(編者)
【聯合報╱忽忽】
2010.01.05 03:48 am
2009 年10月,透過愛貓作家隱匿的介紹,繽紛版和元老級淡水街貓守護者忽忽聯繫上,邀她為新年度「動物鼻子」專欄撰寫一系列貓咪故事。忽忽欣然答應,回了封簡 信:「我有一個出淡水貓書的計畫,暫名為《忽忽淡水貓地圖》,是我這四年來在淡水餵街貓的故事,屆時再詳細告訴你。」
12月7日,她來了第一篇稿子,終於讀到她口中「這些年來沿著河岸餵養的街貓」裡第一隻貓,正興致勃勃期待見到第二隻、第三隻……卻傳來 12月27日她因車禍意外過世的消息。這動人的開篇,不得不成為美麗的句點。其文其行動,開啟許多「人族」(朱天心語)重新觀照他族動物、學習與牠們有情 共處的第一課,「淡水貓地圖」的故事不會就此停格,溫暖的情節將繼續延展下去……(編者)
訂閱:
文章 (Atom)